2024十一月读书记录

为了力证我这里真的是生活博客(才不是技术博)努力又赶出来一期阅读报告,写了两个多小时,我好努力!其实想写的还有更多,但——实在是写不动了,暂时就这样。

罗马日记

“在这个庇护所里,新的世界出现了。它永远在那儿,永远与我相关。” 《罗马日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最新随笔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记录了她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寻找一种“新的声音”的漫长过程。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习笔记,而是一位小说家开拓新领域的心灵启示录—语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创作者在某个时刻感到有必要改变路径:这是一种疯狂的冲动,它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作为表达者原有的特性与标志;这也是大胆的纵身一跃,收获的是创作与人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So plain.

我对语言很感兴趣,尤其好奇双语/多语者的语言体验,因此看到作者背景就生出了兴趣:印度裔,母语是孟加拉语;最流利的是英语,用来生活和写作(之前某部作品拿了美国图书馆某某奖);成年后自学意大利语,甚至出版了意大利语作品。这本书是她搬去意大利一年试图学习意大利语的记录。

但阅读感受实在糟糕。

为何自发的语言学习会变成这样一场苦役?第二(或第三)语言的学习过程明明是一个绝佳的不同文化间遨游的旅途,她却像自困于牢笼。为什么要把本应非常愉快的语言学习弄得如此敌对和苦大仇深?她简直是仇恨一般地彻底断绝和英语的接触,学意大利语就必须从英语世界自我放逐吗?英语有那么多词汇直接或间接借自拉丁文,而意大利语又是根植于拉丁语,这种文化比较多么有趣,为什么要人为切断联系?很荒谬,无法理解。

而书中那篇她用意大利语写作的小说也是如此无趣。同为作家的语言随笔,多和田叶子的《与语言漫步的日记》读完我会很想读她的其他作品,拉希莉只让我怀疑她不太会写全无更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荒野之歌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顶尖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迄今为止,这项比赛已经举办了52届,目的是“为了鼓励野生生物摄影师们的工作,加强野生生物摄 影的声望”以及“希望通过让大众的人群关心动物,关心自然保护这个重要的话题,最终使这些奖项能够惠及动物本身”。 从吉姆·勃兰登伯格(Jim Brandenburg)和樊尚·米尼耶(Vincent Munier)令人回味的艺术,到大卫·杜比莱(David Doubilet)和保罗·尼克伦(PaulNicklen)的开创性的水下摄影,这些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向读者展示观看自然的多种方式。你会惊讶于帕尔·赫尔曼森(Pål Hermansen)对光线和阴影的神奇运用、弗兰斯·兰廷(Frans Lanting)创新的“亲密视角”、阿努普·沙阿(Anup Shah)的近距离肖像作品、迈克尔·“尼克”·尼科尔斯(Michael ‘Nick’ Nichols)充满力量的视觉宣言、托马斯·D.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广阔的荒野景观,以及克里斯蒂安·齐格勒(Christian Ziegler)捕捉到的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行为。 本书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意义,揭露作品背后的故事。

十位著名自然摄影师人生作品精选集。实在精彩(我也无法不注意到一位女性都没有,但八九十年代可以理解)。

不是每一张都打动我,但大部分确实非常非常好,生动说明器材和参数不是一切,我最喜欢的几张都是八几年用胶片拍的。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是瞬间的艺术。胶片的魅力、实体影集的魅力,这依然无可取代。

image.png|600

孤独的义务

◎一句话推荐 韩国年度艺术奖获奖作品,倾听孤独者无法言说的故事,慰藉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 ◎编辑推荐 1.韩国中生代代表作家获奖作品首度被翻译成中文。 二十余年创作生涯只出版六部短篇集、两部长篇、一篇中篇的小说家,却获得了包括韩国年度艺术奖、现代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金爱烂称她为“世上罕见、百里挑一、作品好、人也好的作家”。2021年,韩国八十余名小说家投票选出年度小说,尹成姬作品高居榜首,力压韩江、金草叶等热门作家。 2.不只是女性心声,也不只是边缘人故事,每个人都会从尹成姬的故事里找到自己曾经历的孤独、创伤、友谊和希望。 3.独特的语言和叙事节奏,仿佛西西在用韩语讲述一个《天使爱美丽》般的故事。 ---------- ◎内容介绍 本书曾获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年度艺术奖,共收录韩国作家尹成姬的十篇短篇小说,包括赢得韩国现代文学奖的《在U 形弯道埋下藏宝图》,以及被改编成电影的《那个男人的书,第198 页》。 失去双胞胎姐姐的妹妹、人生最大成就是获得过“小小心算王”称号的市政厅职员、每天关注对面屋顶颜色变化的图书馆管理员、生于愚人节而人生多少有些荒诞的丈夫、四岁时因走丢而被人收养的职业小偷……尹成姬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曾经受到过创伤或每日困于庸常现实的小人物,他们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摆脱孤独与疏离,最终获得某种形式的治愈和解脱。正如评论家苏英贤所说:“尹成姬小说的终极指向是,倾听孤独者无法言说的故事, 讲述那些把绝望幽默化处理的人物,以此慰藉‘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 ◎名家推荐 成姬前辈的小说中,经常登场的不仅是有缺陷的人,还有被磨破的旧物……于是,前辈的小说就散发出某种味道,借用前辈的话说,那是“收集生了虫子的苹果做成果酱”的味道。在这些存在缺陷和裂痕,生命力却又很强的事物里,我常常遇到自己明明没有写过,却又好像写过的故事。 ——金爱烂(作家) 尹成熙的这本小说集,故事虽然是悲伤的,但没有失掉温情与幽默。只要这些温情还存在,只要这些幽默还存在,我们就可以继续生活下去,就可以等待第二天的黎明。“凤子家面食店”的凤子妈妈,曾经的“小小心算王”,还有“不老少年”,他们依旧光彩夺目,因为日常生活是魔术般的庆典。尹成姬告诉我们,没有藏宝图也可以生活下去。她是知道“你在那里”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 ——申秀景(文学评论家) 尹成姬的句子没有副词,形容词也很少。每一个场景后面有说明性文字,但仅仅起到暗示情节脉络的作用,之后便留下大段空白。要看懂这样的作品,有赖于读者的努力。 ——金允植(文学评论家、首尔大学荣誉教授) 尹成姬的小说不是通俗歌曲,它是经典音乐。你把小说读完再往回翻时,一定会发现还有遗漏的文章和意象。 ——《世界日报》 如果文学是苦难世界的一种疗愈,作者的写作似乎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容易迷路的读者也不用担心,作者展示给我们的“慰藉的地图”并不复杂,只靠眼睛就能看到新的道路。 ——《首尔新闻》 尹成熙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孤独的、贫穷的,悲伤的,但并不怨天尤人。在绝望的时代,他们拒绝被时代裹挟。隐忍,是尹成熙小说主人公的魅力。 ——《东亚日报》

一个清淡、乏味版本的金爱烂——不要误会,不是在说金爱烂更好,而是把金爱烂的奇观堆叠和各种黏稠腐烂的意象去除之后,可能剩下的就是这样一种文字。把韩国文学缺乏语言美感的缺点暴露无疑,如果既没有情节,又没有语言张力,并且还没有人物魅力,最后,还缺少深刻的心理洞察,那还有什么?让读者观看无聊和庸常吗?这可以成为主题,但你不能同样写得平庸。第一篇和同名短篇还稍有点意思,其余全都无味,且散淡。

贝壳之美

—— 汇聚艺术与万物之美 —— 展阅190幅贝壳画作 · 汇聚散落于洋流的星尘 触摸眼底与心灵的愉悦 · 解读微小生命的浩瀚 自贝壳纹理色彩间 · 感受自然赋予生物的艺术之美 复古艺术馆06 🐚 编辑推荐 ⭐️ 国内首次引进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沃尔夫冈·克诺尔以贝壳为主题的写生、版画图册,重现摄影时代稀缺的细腻笔触与柔美色彩。 ⭐️ 本书收录190幅精美贝壳画作,凝聚18世纪工匠精神,展现狂热爱好者的琳琅珍宝,倾诉对自然万物不懈探索的憧憬。 ⭐️ 32开精致开本,阅读手持舒适;护封选用PVC印白,内封四色印刷,局部点缀UV工艺,仿若海水粼粼波光;环衬选用特种纸,如同贝母温润光泽,内文精选120g纯质纸,米黄本色,尽显复古韵味。 🐚 内容简介 贝壳是柔软生命的栖身之所。钙化外壳坚硬、斑斓,自古以来被视如珍宝。 贝壳是海洋的来信。听螺旋的号角诉说海风的呜咽,形式的起源。 贝壳亦是远航的勋章。纪念探索深海的收藏品,刺激着人类对广阔世界的想象。 《贝壳之美》收录了190幅18世纪的贝壳自然画作,每一幅图都体现了流淌于贝壳之上的自然之美:海扇的弧线与波纹,海螺上的波点斑纹与斑马纹,蚌壳内壁温柔的珍珠色光泽…… 这些富有趣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与丰富的纹理,诞生于海洋软体动物的保护外壳上,成为自然赋予生命的独特艺术符号。

装帧设计、用纸印刷都很好,图片也非常美丽,然而,这实在是不能称之为书——通篇只有序和译后记两篇文字,其余一行说明也无,甚至,译者在这本书上需要译的总共有没有一千字?译后记看起来都似乎多余。我也理解可能 200 多年前这个图册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发行的,可是已经21世纪了!多给一些标注讲解不可以吗?

豆瓣这个 帖子 可以看到更多图片,实物的细节更美丽,但——全是图一点介绍都没有很快就腻了。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在咖啡馆或酒吧的时候,有没有花点时间听听你邻桌的谈话? 如果有过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三分之二的对话都是些生活琐事、爱恨情仇。 我们发明了“语言”这种神奇的东西,却为何又将它大材小用? 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中,邓巴教授给出了解释:“语言进化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闲聊八卦。” 有了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跟全世界各地的朋友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我们的微信好友可以加到几千人之多。 但是,真正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朋友”的,不会超过150人。是的,仅仅只有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 邓巴教授说:这是命中注定的,由你的脑容量决定的。 是什么让他得出如此神奇的观点?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将伴你走进奇妙的旅程,与意想不到的各种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从历史到生理,从猴子猩猩的公众行为到人类的亲密表现,一起漫步遨游其中。 本书将带领我们重回历史,回到我们还只是普通的猿猴,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时候。最早的语言听起来是怎样的?是哪些人使用这些语言交谈?为什么语言从其早期阶段发展演变到今天大概 5000 种无法相互理解的语言( 这还不包括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就已经灭绝的语言 )? 除了对于人类语言进化和社交问题的深入探讨,《梳毛》中还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话题,比如说: 动物群体是如何欺骗配偶和同类的? 为什么动物也有方言? 为什么说科学和宗教的起源是相同的? 为什么人类会发明诗歌、音乐、艺术和哲学? 为什么在逗人发笑方面,男人普遍比女人更擅长? 为什么夸夸其谈的往往是男人?而更喜欢八卦的却是女人? 为什么办公场所中有一个可以闲聊的场所,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公司等大型组织如何用「邓巴数字」来平衡内部的团结协作? ......

两个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向——语言和演化的结合之作。1996 年出版的书现在读来也毫无陈旧之感。

作者自己的总结就足够精要:

本书的核心论点围绕四大关键点:(1) 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该物种的新皮层面积;(2) 由于类似的原因,人类的社交网络规模的上限约为 150 人;(3) 灵长类社交梳毛的时间直接关系群体规模,因此梳毛对维系团体至关重要;(4) 人类语言进化是为了替代社交梳毛,因为庞大群体中的梳毛需求多得让人无暇顾及,语言进化可以节省时间,让人更有效地运用时间进行社会交流。

也是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前些年大火的那本《人类简史》里被广为流传的 150 人社交规模上限是出自这里。

结尾这段也让我频频点头,在今天依然适用:

正因为缺乏自然关系网络的支持,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大量宗教和伪宗教派别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从杀人狂查尔斯·曼森 (Charles Manson)、美国大卫教教主大卫·考雷什 (David Koresh)、牧师克里斯·布雷恩 (Chris Brain) 所创建的邪教组织,到邪教统一教 (Moonies) 和印度教克利须那派 (Hare Krishnas),这些宗教和伪宗教仿佛有一种归属感、集体感和家庭感,对年轻人充满了吸引力。确实,部分更极端的群体特意盯上孤独的年轻人。在上述例子中,他们用花言巧语描绘一种更温馨、更安全的公共生活,用语言调动情感,用话语鼓动人心,使人产生能够上瘾的兴奋感。

历史上宗教激进主义横扫各国、法西斯主义崛起、猎捕女巫、大屠杀、十字军东征都是很好的例证。这都是因为我们被煽动人心的说辞鼓动,甘愿放弃自我意志,向集体意志投降。维系社区的心理机制已然消失,因为维护共同利益的社区已不复存在。小社区有着长期建立起来的信任、义务和血缘纽带,不会让饱受争议的个人观点损害大家的利益。在现代社会七零八落的社区中,这种保障不复存在,但是对那些宣称与自己一条心的人产生信任的机制还在。投机者可能利用这点使自己获益匪浅。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 20 年相亲栏目和婚介所生意红火,意味着人们缺乏结交对象的社会网络。村庄里的媒人和村庄一同消失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新的城镇找工作,他们因为缺乏接触伴侣和伙伴的渠道,陷入社交的真空之中。哪里能认识人又免受豺狼之扰?个人广告栏目和婚介所日渐成为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更让我惊讶的发现。现代都市社区中成年人的友谊并不是从各自的社交中发展而来的,而是从小孩上学的学校或俱乐部发展起来的。毫不夸张地说,改善幼儿园伙食为的不是小孩而是家长。并不是说这些现象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反映出心理上的需求如何驱使我们投靠某些社会媒介。不论如何,缺乏社交和社区归属感也许是 21 世纪最迫切的问题。

其他相当多段落也非常有趣,就不在这里一一摘抄了。

万物有灵

震撼眼球的视觉冲击 展示地球的生命脉动 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野生生物摄影比赛精选 👩 编辑推荐 🌟全球自然摄影盛会:第54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100幅获奖作品 一年一度的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是全球摄影师展示自然摄影作品的世界级舞台,每年的100幅获奖作品都是视觉 审美、摄影技术、故事内涵的完美集合,是当年内自然摄影界的精选之作! 🌟拒绝摆拍,展现自然与生命的真实张力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强调被摄影对象必须为野生生物且自由生长,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反映。每一幅照片都源自纯粹的大自然,展现野生生物真实的生命之美。 🌟解读自然:看《BBC野生生物》杂志资深编辑记述自然、生命的传奇 每一幅图片都配有自己的故事,讲述着自然环境、生物状态,以及人类与它们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启人类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与大自然和野生生物对话的窗口。 🌟创新摄影技术、展示详细参数:期待你能成为下一位大师 无人机摄影作品、全景环境中的红外相机照片,本年赛不断追踪着摄影技术的创新,同时提供每一幅获奖照片的详细摄影参数,期待读者能在尝试中收获摄影与观察自然的乐趣。 📕内容简介 50多年来,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一直倡导以诚实和道德的方式进行野生动物摄影,鼓励摄影师们不断挑战艺术自由、技术技能和叙事能力的极限。 本书汇集了 2018 年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 100 张获奖作品。它们出自 23 个国家的众多摄影师之手,因艺术价值与独特性而从 45,000 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罗万象,既有动物行为与肖像,也有珍稀植物以及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同时包括水下摄影、黑白摄影等特殊类别,为自然界的所有面貌谱写了一曲赞歌。每张照片均配有一段文字,记述了摄影师令人难忘的拍摄经历以及照片背后蕴含的意义——鲜为人知的野生生物生活方式、诸多物种的脆弱以及它们面临的威胁。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歌颂了地球上的生命与自然之美,也呼吁人类减轻对自然界的施压。

和《荒野之歌》一同借回来的,我爱图书馆!又重又贵的摄影集自己买实在是沉重的负担。这本是某个国际摄影比赛某年的获奖作品合集,和上面那本比起来一下子就落了下风。尤其是一些数码照片一眼看去目的性实在是太强了。不过呢我很高兴看到这本里有许多女性摄影师的出现。以及它会更多地观照现实——自然不是无人打扰的仙境,摄影记者奖项部分的照片都太令人心碎,看了其他那么多或美丽或震撼、展现生命图景的图片,再冷不丁被拽入现实,好残酷。

还有忍不住腹诽,有必要设这么多青少年分组吗?甚至是设了 10 岁以下、11-14、15-17 三个级别!请问 10 岁以下有几个能端稳相机?

Feathers

Exquisite images from award-winning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grapher Robert Clark offer a captivating perspective on the vast beauty and myriad functions of a seemingly simple thing: the bird feather. Each detailed close-up is paired with informative text about the utility and evolution of the feather it depicts, making this handsome marriage of art and science the ideal gift for bird lovers, natural history buffs, and photography enthusiasts.

一本关于羽毛的摄影集,兼以简短介绍。光彩闪耀。

(顺序上我是最后写的这本已经完全没力气了就插几张图吧!)

feathers 01|600 feathers 02|600 feathers 03|600

The Lost Words

SUNDAY TIMES TOP TEN BESTSELLER'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books of the year... A symphony to the wonder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a stand against the disappearance of wild childhood' The BooksellerFrom bestselling Landmarks author Robert Macfarlane and acclaimed artist & author Jackie MorrisAll over the country, there are words disappearing from children's lives. These are the words of the natural world -- Dandelion, Otter, Bramble and Acorn, all gone. The rich landscape of wild imagination and wild play is rapidly fading from our children's minds.The Lost Words stands against the disappearance of wild childhood. It is a joyful celebration of nature words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y invoke. With acrostic spell-poems by award-winning writer Robert Macfarlane and hand-painted illustration by Jackie Morris, this enchanting book captures the irreplaceable magic of language and nature for all ages.

调动了顶级资源的童书可以做到什么地步——文本、绘画、有声书,甚至是配套的 导读 ,不得不羡慕别人的童年。

过去因为翻 Robert Macfarlane 的作品列表而发现了这本,被概念所吸引:

“When the most recent edition of the Oxford Junior Dictionary — widely used in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 was published, a sharp-eyed reader soon noticed that around forty common words concerning nature had been dropped. The words were no longer being used enough by children to merit their place in the dictionary. The list of these ‘lost words’ included acornadderbluebelldandelionfernheronkingfishernewtotter, and willow. Among the words taking their place were attachmentblogbroadbandbullet-pointcut-and-paste, and voice-mail….

In response, Robert Macfarlane and Jackie Morris set out to make a ‘spell book’ that would conjure back twenty of these lost words, and the beings they name, from acorn to wren. By the magic of word and paint, they sought to summon these words again into the voices, stories, and dream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alike, and to celebrate the wonder and importance of everyday nature.”

图书馆没有纸质书,我只能在 YouTube 上看一下 flip through 解馋,超大开本,印刷和设计都超级精美,文字排版也有巧思,像是跳动的音符,也像咒语——要唤回那些失落的自然的密码。

image.png|600

image.png|600

最后在 Audible 上听完了有声书版本。鸟鸣啁啾,虫声窸窣,风声、流水声,每个章节朗读者都不同,我有阵子还反复用它做睡前白噪音——因为这些词我也不熟,“acorn, adder, bluebell, dandelion, fern, heron, kingfisher, newt, otter, and willow” 等等,我只能认出一半吧……正因为半懂不懂更容易催眠。

关联阅读(有超多美丽图片):

语言恶女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译者可能尽力了但原书就是碎得不行的句子和社交媒体式宣言,翻过来就变成了公众号+小红书风格。再加上众多词汇不展现英文原词读者很难有实感,大量词语根本没翻,我中英切换得好累, 1/4 后还是选择读原文。看完觉得这个仅代表美国中产白人女性的声音我也并不太想听,她的结论和解决方法也不能说服我,简单粗暴幼稚天真,群体之间的划分都是一刀切的。下次别引进了,学术价值基本是无。看着豆瓣这离奇的高分真想冷笑,互联网女权的饭也是太过容易吃了。

Wordslut

A brash, enlightening, and wildly entertaining feminist look at gendered language and the way it shapes us, written with humor and playfulness that challenges words and phrases and how we use them. “I get so jazzed about the future of feminism knowing that Amanda Montell’s brilliance is rising up and about to explode worldwide.”—Jill Soloway The word bitch conjures many images for many people, but it is most often meant to describe an unpleasant woman. Even before its usage to mean a female canine, bitch didn’t refer to gender at all—it originated as a gender-neutral word meaning genitalia. A perfectly innocuous word devolving into a female insult is the case for tons more terms, including hussy—which simply meant housewife—or slut, which meant an untidy person and was also used to describe men. These words are just a few among history’s many English slurs hurled at women. Amanda Montell, reporter and feminist linguist, deconstructs language—from insults and cursing, gossip, and catcalling to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patterns—to reveal the ways i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keep women and other marginalized genders from power. Ever wonder why so many people are annoyed when women talk with vocal fry or use the word like as a filler? Or why certain gender-neutral terms stick and others don’t? Or where stereotypes of how women and men speak come from in the first place?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science,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and how we can use the answers to effect real social change. Montell’s irresistible humor shines through, making linguistics not only approachable but both downright hilarious and profound, demonstrated in chapters such as: Slutty Skanks and Nasty Dykes: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Gendered Insults How to Embarrass the Shit Out of People Who Try to Correct Your Grammar Fuck it: An Ode to Cursing While Female Cyclops, Panty Puppet, Bald Headed Bastard and 100+ Other Things to Call Your Genitalia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Wordslut gets to the heart of our language, marvels at its elasticity, and sheds much-needed light into the biases that shadow women in our culture and our consciousness.

Totally commercial writing. What I’m looking for is in-depth analysis and nuanced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phenomena, rather than a collection of witty, bite-sized statements in a pop-culture way.

上面那本的英文版。我接着中文停下的部分又读了 1/4 英文非常不耐烦,作者是根本没有写长句的能力吗?破折号破折号,括号括号,互联网俚语,和中文各种网络热词如出一辙的风格让我耐心尽失,于是后 1/2 在 Audible 里开了倍速(是的!我居然能开倍速听英语了!说明这书是多么没有信息量!)听完了。期间翻了无数个白眼。最后还滑向了下半身器官名词探讨,听的有声书简直像被霸凌,听了一百遍 penis dick pussy cunt 之类我想杀人了!作者还提高音量在我耳边尖叫,我简直要抓狂。难道成为 feminist 还要包括学习这些词汇?还有,停止认领一些糟糕的语言习惯并单方面认为是女性独有 OK?不要把这说成仅是女性的问题然后还试图正当化,这非常可笑。

许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作者引用的论据和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不能让我信服。作为一本宣传自己是“语言学”相关的书,正文里却只充满了美式白人年轻女性口语,并且书后毫无参考文献和引用列表,严谨性大打折扣。大量使用俚语/网络语言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不喜。我完全不赞成作者单方面把许多对糟糕语言习惯的批评简单归因成对女性的蔑视,以及把语言习惯粗暴分成男性的和女性的。Like, you know 等的泛滥在许多人群中都可见到,作者却认为这仅是对女性的打压并为这些习惯辩护。无法同意她的如此多观点。

不想花费时间给一本我不喜欢的书写长评——但我好像也打了这么多字了,其实我之前还在读书会语音连线时激情喷了它一个多小时。最后再贴一下 goodreads 上点赞最高的 评论 :internet white feminism。

羽毛

认识鸟类,从羽毛开始 认识羽毛,从观察开始 《羽毛》一书堪称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书中所有照片均由备受赞誉的《国家地理》摄影师罗伯特•克拉克拍摄,美国知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作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迷人且独特的视角,去了解看似简单的东西——鸟类羽毛。鸟类的羽毛有着各具特色的美和数不清的功能:保暖、飞行、吸引异性……书中每个细节特写均配有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在欣赏羽毛之美的同时,领略蕴藏在羽毛中的大自然的科学奥秘。 书中收录的每一根羽毛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闪耀的羽毛下发现另一个世界。 1.学科交叉:自然与科学,功能与演化相结合,感受演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创新与美感。 2.视觉美学:精美全彩照片,羽毛特征呈现既直观又清晰,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羽翼之美,更能提升从细处观察世界的能力。 3.知识权威:作者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研究所合作,得到众多鸟类学及古生物学专家专业指正,每种羽毛的描述都力求精准。

上面那本 Feathers 的中文版,因为是摄影集看到图书馆有就想借回来再仔细看看图,顺便又把文字部分读了一遍,译、注都很好。让我推荐的话,我会觉得中文版比原版更值得读。一是纠正了好几处原文的错误,二是补充加了不少注释,三是强调说明了某些鸟类仅在部分国家能够作为宠物,在国内私自饲养是违法的(其实我对原文的一些用词不太满意,就算合法,也不应该把鸟类困在人类小小的屋子里吧)。再有就是,美丽的图片当然还是要在纸上欣赏!

The Wanderer

"Wonderfully strange and strangely wonderful, Peter Van den Ende's Wanderer is an epic dream captured in superbly meticulous detail."—Shaun Tan As with Shaun Tan's The Arrival, it gives us collective goosebumps to introduce the singular talent and imagination of Peter Van den Ende to North America. Without a word, and with Escher-like precision, Van den Ende presents one little paper boat's journey across the ocean, past reefs and between icebergs, through schools of fish, swaying water plants, and terrifying sea monsters. The little boat is all alone, and while its aloneness gives it the chance to wonder at the fairy-tale world above and below the waves uninterrupted, that also means it must save itself when it storms. And so it does. We hope that readers young and old will find the strength and inspiration that we did in this quietly powerful story about growing, learning, and life's ups and downs.

乘桴浮于海。

好古怪,好美丽,好喜欢。

无字绘本,没什么可说的,看图感受下吧!

image.png|600

疼痛部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不可言说。

直到真的出现了一处 SM 情节呼应了这个“疼痛部”的名字(一个 SM 俱乐部),让我猝然从过于真实、破碎的语言困境中惊醒,提醒我——这是小说,不是现实。从小说发展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但我感谢它,让我抽离出来。

荒野之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土地勘测员那样,为自己失去的田野和草场画一张地图。” · 杨照、刘子超、陈以侃联合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 罗新:《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出版不久即成经典 · ◶ 罗伯特·麦克法伦最浪漫自由的作品,奔赴无人的荒野,寻回我们丢失的敏锐和想象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之二,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抵达地图未曾记录的无人区,时间和方向不复存在,绘制一份荒岛、沼泽、墓群的荒野文学地图 ◷ 献给所有都市人的希望地理学:心有荒野,在日常和附近捕捉诗意,在人类世界外发现更大的世界 ◶ 群星闪耀的自然文学宇宙,和《游隼》《活山》互文,与海伦·麦克唐纳共游,悲痛告别自然文学大师罗杰·迪金 ◴ 《深时之旅》作者代表作,获博德曼·塔斯克山地文学奖、班夫山地文学奖,被改编为BBC纪录片,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联合推荐 ◵ 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设计,定格荒野的自由广阔;专业编译,精准传递麦氏写作的硬核与诗意 · 爬上郊外的山毛榉树,遥望久居的都市夜景,罗伯特·麦克法伦难以抑制自己对荒野的想象和渴望。这世界上还有荒野吗?他决定抛开密布公路和建筑的地图,去图上未知的空白处,去寻找藏于巨壑深谷中的野性。 从威尔士的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沼,从苏格兰的红峰到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间攀援、漫步、游泳,夜里露宿在悬崖之上、古老的峡谷和深林之中。他在孤岛寻觅隐士的居所,在海岬撞见世界大战的遗骸,跟随野鹿的足迹进入森林,以优雅的写作将历史、记忆与风景交织在一起,绘制一份记录鹰隼和岩石的荒野文学地图。 麦克法伦如同导游,带我们逃离都市的禁锢,每一章的行走和书写都是一次脱离人类视角的新奇之旅——在人类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最终,我们随他回到那棵山毛榉树,远处都市的夜晚也焕然一新,重新闪耀着野性的火花。 如同沿途拾得的纪念物,我们将寻回对周边世界的敏锐和想象,荒野就存在于日常和附近——刺出公路的杂草,郊外的一片林地,洒在工位上的落日,俯身观察的蚁群——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温柔注视当下的瞬间。 ·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新 麦克法伦被视为新一代自然写作与旅行文学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学修辞(尤其是隐喻)极度延展风景意象及深度,以层出不穷的感官描述创造出人的内在风景和外在风景不停亲密交流的感受。他创新的写作语言带动大量评论,并启发了新一波的地方写作。——作家 杨照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风雨如同启示,常识会被颠覆。他将艰深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最平常的事物,手握一块普通的石头,就能写出一段亿万年前的地球往事,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崭新坐标系。——作家 刘子超 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麦克法伦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样,绝不留下任何潦草的动作,用难以想象的精力在行文中贯彻着一种优雅和警觉。——作家、译者 陈以侃 麦克法伦呈现出清晰、引人入胜的场景。旅行结束时,他完全赢得了我的青睐。——安东尼·多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 这是一声柔美吟咏的野性呼唤,都市的囚徒都会受到蛊惑,想要逃离。——威尔·塞尔夫,《道连》作者 这是一位自然写作者令人叹为观止的思考。麦克法伦抛出句子时那种令人屏息凝神的优雅,堪比一位垂钓大师。在他的专注观察中,自然世界充满意义。——《纽约时报》 麦克法伦探索了英国和爱尔兰最后的未经改造的风景,将历史、纪实与沉思融为一体。他精彩绝伦的散文不仅以感性且深思熟虑的细节描摹出了每一个地方,还散发出对自然强烈的崇敬之情,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地理和哲学之旅。——《出版人周刊》 阅读这本书之前,要先系好鞋带。麦克法伦不仅描述了那些英国最具野性的地方,他还会让你仿佛置身于每一个地方,邀请你在荒凉的山顶上、悬崖边,甚至在冻结的冰层上度过一晚。读者们和他一起爬树,研究巴伦石灰岩小道上蓬勃的野花,沿着东英吉利的盐沼跋涉,在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发现深邃的荒野。——亚马逊读者

整体风格把握得挺好,麦克法伦的书实在难译,现在这样已经不错。有些词还是翻得不准,不过这本书海量名词的工作量相当吓人,可以理解。译者前几年也译了麦克法伦另一本 Underland,对比起来是看得到进步,不管整体译文的处理还是专有名词的查证,都比 Underland 时好不少。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说,常见鸟种已经是最简单的词了,荒野之境里我还是很轻松就能找出错来,编辑审校应该再上点心的。

在目前读过的麦克法伦的几本书里,这是气质上我最喜欢的一本。先摘一下整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回头有空再细聊。

在旅程中见过的种种风景中,有许多令人产生了深切的感情,我发现了不少证据:茅屋墙上钉着的诗;湖边、悬崖顶端或低矮山口处的长凳,纪念着某位逝者最喜欢的观景视角;刻在橡树树干上的刻画。有一次,我在坎布里亚一条瀑布附近的小池里喝水,看到一块石头下面竟藏着一块铜牌:​“纪念乔治·沃克,他曾经非常钟情这个地方。​”我很钟情这份“非常”​。

我意识到,这些事物都标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存在于这些岛屿上,很可能还遍布全世界:人们总是能从或大或小的风景中获得幸福感。​“幸福”不仅指快乐,也包括这个词所涵盖的众多情感:希望、喜悦、惊奇、优美、安宁,等等。每一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为遇到了某片特定的风景,感到自己变得更深刻或更高贵了。

然而,这样的地方大多不会在任何一张地图上被加以特别的标记。它们只会在某个人的记忆里变得特别。一条河流的河湾,四片田野的交界处,一棵可攀爬的树,一条常开车经过的路上偶然瞥到的一段树篱或一片林地——也许这就足够了。或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经历,虽然短暂,但仍与特定的地点相连:一只雀鹰在花园或街道上低空滑翔而过,或者余晖洒在石头上,或者一片鸽羽挂在蛛丝上,像中了魔法一般在半空中旋转。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因为这样的偶遇,一时间惊异不已:我们无法解释它们为何如此触动我们,但也无法否认它们的力量。我想起《白鲸记》中以实玛利说到可可福克岛的话:“它不在任何一张地图中;真正的地方向来如此。”人们很少谈论这样的偶遇。一部分原因是这种经历难以言表。另外一部分原因,我猜想,则是因为有过这种偶遇的人通常并不觉得有广而告之的必要。它可以化为只言片语,跟朋友或伴侣分享;可以在照片中留存下来;可以成为日记中的一条记录或信中的一句话。但许多偶遇甚至无法形成这样的声音。它们将保持不被言说的状态,留存在一个人的思想里。它们将以回忆的形式返回你的脑海,当你站在人潮如球赛现场般拥挤的站台上,或者身处城市中,躺在床上无法入眠,看着往来车灯的光在屋里辗转,此时此刻你便可能会回想起它们。

金色天国

“建筑史诗”由建筑学者王南撰写,拟出版四卷二十四册(已出版九册),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每册用几万字、上百幅图片的篇幅,以深入浅出的文风和丰富详实的资料,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及其血脉传承,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金色天国》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五本,原载于《读库1501》(已绝版)。王南从君士坦丁堡的建城落笔,梳理了从早期基督教堂到经典东正教教堂形制的转变过程。拜占庭建筑独具一格,它不仅上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文化精髓,而且融合了东方建筑的一些独特元素。许多建筑杰作留存至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巨大而精美的圣殿、金碧辉煌的圣像,令它散发出无可抵挡的特殊魅力;同时,它也是罗马建筑与此后建筑之间的重要桥梁,对后世影响至深。 此次单行本出版,除做必要的文字修订外,还增补替换部分图片,令阅读体验更佳。即使是对建筑全无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王南深入浅出的文字与排版得宜的图片感受到拜占庭建筑之美。书末列出了详细的参考文献,可供延伸阅读。一手可握的大小,方便随身携带、轻松阅读,也便于加入行囊,按图索骥寻访书中的相关建筑。 本书适合与“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中的《万神殿堂》(介绍古罗马建筑)和第二卷中的《修道圣所》(介绍中世纪罗曼建筑)参照阅读,了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

建筑史诗系列。

讲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建筑,写得不差,但我烦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我也意识到我的偏见有时确实已经大到影响我进入文本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