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读书简报

annual report from neodb.social

2023 年我标记的读过有 155 本,这个数字略有水分,因为有 40 来本漫画/绘本,也有几本不合胃口半途放弃。但不管怎样应该是历史上我读过最多的一年(可能也是因为这一年几乎没看网文)。若评选年度关键词,应该是自然、女性、科学(以及灌篮高手)。

过往每个月都坚持写了读书报告,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只拎出最喜欢/印象较深的一些讲讲。

年度最爱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入选各大图书奖项 ◢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写作奖决选名单 ◢《泰晤士报》2020“年度自然之书” ◢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 ◢《纽约时报》“年度瞩目之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十大好书” ◢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史 密森尼学会》《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环球邮报》等2020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推荐 ◢“文学中心”电台(LitHub)2020年度最受期待图书 ◢《科克斯书评》夏季书单推荐图书 ★这是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属于我们时代的冒险故事 一段走入冰原的田野调查,一份惊心动魄的自然笔记。 一位宛如当代游侠的鸟类学家,深入幽僻的远东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驰而下,只为寻见这世上神秘而硕大的一种猫头鹰…… ★自然学家海伦·麦克唐纳私人书单推荐 “这本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毛腿渔鸮的调查记录令人无比兴奋。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 内容简介 当乔纳森·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最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疯狂地驶过将融的冰河,毫无防护地爬上朽烂的树木以检查巢穴中珍贵的渔鸮卵。为捕捉和追踪渔鸮,他们使用尖端的定位设备,亦即兴设计巧妙的陷阱,还必须始终警惕与熊或东北虎发生冲突。在斯拉特异常生动、精确,同时不失幽默的叙述下,毛腿渔鸮渐渐展露真容:它们是狡猾的猎人,忠诚的父母,怪异的“二重唱夫妇”,是不擅记仇且相对温顺的猛禽,也是在条件严酷、面积不断缩小的栖息地上顽强生存的珍稀物种。 除此之外,斯拉特还以令人捧腹的笔调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远也不清醒、以伏特加为粮的嗜酒村民,有与黑帮交易失败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隐居者,有为了可以卖10美元的貂皮而猎杀毛腿渔鸮作肉饵的无知少年……对于沿途经过或停驻的大小城市、村庄,斯拉特亦不吝啬笔墨,关注这些地方的历史,以及它们在苏联集体经济时期的发展和如今的没落。 斯拉特以一份惊心动魄的田野笔记,向读者全面展现了这片远东冰原上的生灵、人类、居住地、自然景观及文化风貌。 ◆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斯拉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研究毛腿渔鸮的记录令人无比兴奋。这是一种巨大的猫头鹰,它们羽毛蓬松,有着黄色的眼睛,在冰冷的河流中涉水捕鱼,对于人类,它们是神秘莫测的鸟儿……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海伦·麦克唐纳 本书丰富地交叉记录了科学调查、动物保护及荒野探险等不同层面,它是罕有的一种自然写作,其所讲述的事实既准确又富于华丽的故事性。本书饱含叙事上的快感,充满孤注一掷的冒险、望而生畏的挑战和令人沮丧的逆境描写——从遭遇暴风雪、封路被困、在冰冷的河岸边守夜,到技术上失败、驶过危险的春季冰河,以及身边那位令人疲倦、滔滔不绝的田野助理……作者绝好地描绘了毛腿渔鸮这一稀有物种。 ——《华尔街日报》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令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每一种微小的事物,宛如身临其境。为此,这是一部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同寻常且大受欢迎的作品。它有力地彰显了斯拉特作为作家兼研究者的才能。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迷人而抒情、温柔却振奋人心的回忆录,它讲述了对一种奇特而美丽的鸟类长达数年的追寻。斯拉特的叙事中穿插着优美的散文篇章,猫头鹰的奇异完全吸引着读者。同样令人挪不开视线的还有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身上的种种“怪癖”。不仅如此,书中还充斥着对麋鹿肉、劣质伏特加和俄罗斯桑拿等事物的描写……透过斯拉特的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新貌,帮助我们更好地栖身于世。 ——《泰晤士报》 毫无疑问是本杰作。有科学记录,有回忆,有冒险故事,书写得迷人而惊心,笔触优美……斯拉特是位了不起、有思想的作家,他将故事讲述得如此流畅,富于悬念和戏剧性,又满有细致的科学观察,同时还少不了一抹诙谐与谦卑。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乔纳森宛如一位当代游侠,冒险深入俄罗斯的远东丛林,归程后用堪比惊悚小说的文笔,讲述着有关自然保护科学的迷人故事。 ——《猎户座杂志》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伟大的生存冒险故事之一……斯拉特的真实经历读起来就像最杰出的小说,它是杰克·伦敦与J.A.贝克的合体,洋溢着那些勇气时刻,以及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 ——《拉夫·劳伦杂志》 从最初几页开始,斯拉特就用生动的语言和紧凑的故事牢牢抓住了读者。这本书的成功要部分归功于作者的写作才能,他向读者呈现种种冒险,并将其中的紧张气氛延长,使一个原本有可能枯燥的观鸟故事,变为一部引人入胜、了解鸟类保护的必读作品。通过书中所描写的驾驶雪地摩托狂奔过冰河,与当地村民在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中相识,以及在孤独而美丽的夜晚亲眼观察这种不可思议的猫头鹰等经历,斯拉特那粗犷的自然保护者形象跃然纸上。 ——《科克斯书评》

非常喜欢,满分推荐。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极为罕见的一种猫头鹰——主要以鱼为食的渔鸮,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高约 60 ~ 72 cm,翼展将近两米。渔鸮的分布地有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远东。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作者如何在俄罗斯找寻渔鸮并制定相关保护计划。但内容又远不仅仅如此。除了生动展现了科学研究及动物保护背后一系列的艰险,也是一篇关于远东滨海边疆区的风土人情录。

漫长的冰封冬季,在荒芜的边境森林里寻找、捕获渔鸮,为它们戴上环志,观察记录数据。付出的则是各种时不时就可能丢掉小命的探险——在已开始融化的冰面上开摩托并半途落水,差点被伐木公司封住道路困在冰天雪地全无补给的原始森林,开着皮卡涉水渡过 1.5 m 深的湍急河流。而自然对所有生物也都一样残酷:快饿死的马发出的悲鸣,落入冬日冰水里被冲走的动物,让我屏息,让我落泪。

同时,远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神奇的孤身生活在森林里的隐士,苏联时期被迁移被遗弃的村落,男人们的终日狂饮…… 内容如此繁多,却又完全不显杂乱。有时只是短短一句话,又可窥见一些让人胆战心惊的刀锋。冷战时期在两方分别从事监视工作的两人,在数十年后却又一起在为保护渔鸮工作。为作者提供帮助的情报官员,却又清楚记得作者本人都已遗忘的生活细节,瞬间让我汗毛直竖。只能说俄罗斯这片土地实在是有太多丰富的面向。而作者为了能够继续在俄罗斯,选择了和原专业并不那么相关的工作,也让人感叹。

最末还有一个小细节,十五年后,作者最初的合作者谢尔盖的女儿也开始从事渔鸮保护工作,和作者一起出野外,让我动容。之前我一直想,在如此艰苦又全是男性的野外工作中,有志从事此业的女性该何去何从,没想到最后我居然得到了答案。

游隼

这不是一本对所有人友好的书,但如果你也曾长久凝视过天空、湖泊、森林亦或者一切无言的事物,那一定会在他的语言中沉迷。如此繁复却又如此简洁,如此诗意却又如此精确,如此华美却又如此自然。

中译本译笔极好,引用一下译者后记:

这不是一本关于鸟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怀着对整个自然世界的悲悯与渴求,以及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厌弃和疏离。

喜欢的段落太多不过开头的这一段时不时就在我脑海中翻腾起来,就只摘录这一小部分。

我一直渴望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边缘,让我这人类的污秽在虚空与寂静中被洗去,像一只狐狸在超尘灵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让我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回到这小镇。游荡赐予我的奔涌的光芒,随着抵达消逝。

春满北国

完美的自然写作。一颗温柔又博学的心。

羽毛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喜爱鸟类?因为它们美丽、活泼,还会飞翔。而塑造鸟类每一项特质——也许除了鸣唱之外——都离不开鸟类独特的皮肤衍生物,羽毛。我们欣赏鸟类的美丽,其实就是在欣赏鸟类的羽衣;我们惊叹于鸟类的飞翔,羽毛也居功至伟;我们看到鸟类分布于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到雪山的各个生境,这样的适应性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式各样的羽毛。更进一步,鸟和鸟的羽毛从人类文明之始就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托尔·汉森带领读者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内容简介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 前言 是秃鹫让我写的。现在每当人们问起我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抛出这个答案。多年以前在肯尼亚进行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正是秃鹫激发了我对羽毛的最初兴趣。看着这些大鸟围着一具尸体争吵嘶叫,我想到的是,它们的羽毛(以及缺少羽毛的部分)是如此完美地适合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光秃秃的头颈生来就能更爽利地取食,还能进行热量调节:在白天炎热时长长地伸出来散热,而到夜晚又缩回那奢华的羽绒衣领里去。它们黑色的体羽既能阻挡细菌,又能吸收非洲烈日的热量,让它们在寒冷的高空中盘旋搜寻猎物时保持体温。 秃鹫启发了我对羽毛的思索,自此我就从未停止过思索。我见过有些鹟和夜鹰长出超过它们体长三倍的繁殖羽,我见过企鹅一头扎入浮冰之下,一身柔滑的外套为它们提供舒适的防水保护。我曾在气温低于零度的夜晚蜷缩进鹅绒睡袋里,而就在我身边,我的研究对象,小小的戴菊抖开羽毛抵抗冰冷的寒风,完美地保暖。我曾在恐龙化石中寻觅羽毛状结构的踪迹,并在飞行器里、鱼饵上、维多利亚式的帽子上、羽毛球上、箭翎以及古秘鲁的艺术品里面发现了它们。正如鸟类学家弗兰克·基尔在他的经典教材《鸟类学》(Ornithology)中所评论的,“羽毛的细节自古就令生物学家着迷,这可是个大话题。”这也真够写本书了,我经常这么想,不过那需要另一只秃鹫来敦促我动手了。 需要解释一下,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我从来不缺乏要研究的对象或是要撰写的话题,因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很有得写。如果有哪次我出野外却并不着迷、不激动,那一定意味着我是心不在焉的。有些人觉得跟我一起徒步是极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不断地分心:鸟巢、蝴蝶、地衣、蚁丘、土质、虫迹、岩石—各种你能想到的东西。在家里,我的妻子伊莉莎容忍了塞进冰柜里的田鼠和鸣禽尸体;满满一冰箱的植物标本;还有一箱箱不知名的蜜蜂、陈年的骨骼以及猫头鹰的头;甚至还有满满一大罐子各种有趣的蛆虫。(我们的孩子诺亚也很包容,只是他还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天地!)我是个彻头彻尾充满好奇心的人,找到我的兴趣点可不是什么难事儿,要把兴趣点缩减下来才是个挑战呢!

关于羽毛的一切。

Lewis stoops to pick up a red-tinged feather lying on the path. He tells me that it belongs to a flicker, points out some of its features—rachis, vanes, calamus—then, giving it to me, says that I now hold in my hand a natural miracle.

就像开篇引用的这段所讲,羽毛是自然界的奇迹,如此简单的成分却又有如此复杂的结构,如此轻薄的质地却又拥有完美的隔热效果,更别提在不同鸟类身上还拥有如此绚丽迷人的色彩与形态。

讲羽毛的演化:
从远古时期恐龙时代讲起,从古生物演化的学界争论再到最新出土的化石证据研究,精彩纷呈,让我一度担心前面就这么好看后面作者该怎么写!

讲羽毛的功能:
如何保温,如何防水,鸟类身体不同部分的羽毛有何区别,我学会了辨认飞羽、半绒羽以及绒羽,甚至还忍不住动手画了结构图!

还有鸟类是怎样精细地利用羽毛的不同结构实现了飞行,人类又是如何从鸟类身上得到灵感飞上天空,以及羽毛与人类社会的交叉(远古饰品、近现代服装女帽装饰、做飞蝇钓等等)。

非常沉迷地读完的一本书,超级喜欢!

无敌蝇家

关于双翅目昆虫的极其精彩的论述。

说来真是不可置信,我居然在进行到最后一章时完全控制不住眼泪。我有成为蛆、苍蝇又或者蚊子的拥趸么?肯定没有。但作者饱含热情与爱的讲述不可能不打动我。整本书翻译和审校做得非常好(也略有几处瑕疵),书后给的索引和参考文献也非常有用,是 2023 年读到的最满意的科普书籍之一。

做玩偶的戈蒂

这么简单的故事却可以传递这么温柔又清晰的情感。关于艺术、自我与孤独,以及那个超越了时空的“遇见”的时刻。

延伸阅读: “希望我的绘本简洁又有力,像石头或贝壳”

最爱几乎被自然相关包圆了🤣,还有一些也很不错,篇幅所限无法详写,简单报个菜名吧:《鲸背月色》(但中译本物种名错得一塌糊涂)、《我们迷人的鸟》、《我的辽阔天地》。

年度催泪

我的朋友来自 1918

就像简介里说的那样,“这本书写的,是那些很小很轻的事、那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人”。长久被隔绝在麻风康复村的老人家们,静悄悄地一个接一个逝去。作者作为朋友不愿意忘记他们,所以有了这本书。26 段人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但在字里行间闪烁的都是满满的真心。

作者真诚与否,读者非常容易感知。没办法不在那些细微的生活小事间想起亲近的长辈。我被眼泪淹没了。

长长见识

亲爱的老爱尔兰

不端架子,不故作高深的专业人士写给大众读者的爱尔兰轶事集。

既有相对专业的历史、语言、民族认同等主题的深入挖掘梳理,也有现当代爱尔兰各种趣味知识介绍。并且作为男作者对爱尔兰社会存在的女性问题(堕胎权、洗衣店虐待事件等等)也不吝啬笔墨。前阵子读过的 Small Things Like These 背景也是爱尔兰这段臭名昭著的洗衣店虐待历史,这种所有书籍相连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呢。

我也非常喜欢书里对爱尔兰几处历史遗迹的描述,尤其是博因河谷的诺斯石墓。书中引用的这段小诗,完美形容了在深入地下的墓穴里等待冬至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一年的沉默到达冥者居所的震撼。

一串阳光越过时空
纤细赤裸
射进昏暗的走廊
穿过门楣上
的孔洞
细弱发丝的光线
在土地上蜿蜒
爬进最深处
的密室
然后它膨胀
再膨胀,直至
金光流泻整座圣殿

想起《塔窟东来》里(见 2022一二月读书记录 )对工匠们雕塑佛像完工那一幕的描述,那样的场景之下,堪称顿悟的时刻了吧?类似的还有光之教堂,虽然我不喜欢宗教,但人类对神灵的崇拜,却又真的诞生了一些堪称神迹的建筑。

中亚行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之旅

door to hell 卷首作者提到的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

4.5 星。

不能单纯算是游记,更像是历史+人类学的混合体。虽然对于历史的描摹占了相当多篇幅(部分章节甚至有些泛滥),但瑕不掩瑜。作者从没强调过女性视角,许多细节却让读者自然意识到,只有女性才会在意这些。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可以看出明显的专业训练痕迹,是非常纯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我也确实在发现她只是在每个国家停留几周时有些失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到达、进入这几个在很多人眼中神秘(且分不清)的中亚国家本就是一项值得称赞的举动。更别提她还曾见证到非常不可思议的场景(该国要屏蔽 YouTube 的地步),见证,在场,也是一种力量。

书里描述的许多细节,让我也无可避免地联想到我在的这块地方,极权、官僚和腐败发展到极致时,做出的事件完全超出想象,我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哀。

读完很多天后意外看到一条关于书籍封面的讨论,左侧是中文版,右侧是原版。红旗神秘消失了,却保留了若隐若现的白色 SOVIETISTAN 文字,简直是个绝妙的隐喻。超级大国解体了,苏维埃的幽灵依然在此游荡。

book_cover

汉文与东亚世界

梳理了汉字在东亚文化圈的使用和演变。有趣,虽然很多地方半懂不懂,不过作者用很多篇幅强调训读的语序总觉得没什么必要,毕竟汉语里的语序其实不太影响阅读(更何况还有众多倒装句)。

书最末提到韩国脱离汉字文化圈的一些举动,我:确实就是不关心啊。韩国人自己的历史书籍都是用的汉字,完全切割后连历史都看不懂那反正又不是我的损失。

对韩国近年这些主张,中国人好像不太关心,日本则很多人赞同,尤其是拥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觉得有道理,这就是当前汉字文化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了。

另一种人生

放牧人生、The Shepherd’s View

牧人的生活。

就像封底写着的:“许多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而努力工作,而这个故事则是讲述了一些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作者出生在英国湖区的一个传统放牧家庭,中途离开家乡去牛津读大学,但最终还是选择返回湖区于家族牧场中继续劳作。阅读时我无数次地想,是会有很多人批判他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偏见,可是如果一个社会让辛勤劳作生产真正必需品的人们无法自给自足,凭什么他不能对坐在办公室里挥挥手指打打电话的人持有怨恨呢?

而他在书中写到的牧羊人生活,也会让我无数次联想到李娟的羊道三部曲。虽然工业化的车轮滚滚碾过,但东西方的传统牧业似乎还是存在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他們説我是間諜

人类学家在多年后发现自己田野调查期间一直被秘密警察当作间谍监视,国安局里关于她的材料多达几千页,而申请档案解密后,以这些材料为原始资料,她再次回访、溯源最初的访谈对象、线人、告密者甚至国安局军官,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我没有很喜欢它,甚至它让我再次对人类学的存在意义产生怀疑。作者一开头做田野的毫无自觉也让我只想评价她有一种“清澈的愚蠢”,但后期她阅读自己的档案过程中数次的不安、沮丧和怀疑很真实,那时有打动到我。

四星胜在题材,在威权社会,人人皆可能是告密者的环境里,人和人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存在?70 年代依靠人力的罗马尼亚似乎也不能给现在被智能手机、电脑和摄像头包围的我们答案。

她的空难和她

1971 年秘鲁航空空难中,作者从三千米高空坠落,又在雨林里独自跋涉了 11 天,是这起空难唯一的生还者。经历了这样的灾难之后,她并没有对雨林产生畏惧,甚至在数十年后重回秘鲁,试图为当地建立生态保护区。

“奇迹女孩”故事养活了无数媒体,她却直到 30 年后才首度执笔讲述。整本书文学性稍逊一筹,但作者经历就足以让人屏息。不仅仅是关于空难,也是整段人生的回顾,我很喜欢她冷静理智的笔触。

而书中没有展开详述的同为生物学家的父母生平也极为传奇。她父亲在二战后花费数年从德国到达秘鲁从事研究的过程,堪比西天取经。她母亲在那个职业女性都不多见的时代,是世界知名的鸟类学家。这样的父母,才会有这样的女儿。

我现在知道了,我父母,尤其是我母亲,可能也有这种强烈的感受。我能用所有感官来感受雨林,体会动物和植物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想象生物对环境精巧的适应,觉察大自然中细微的色彩变化,感受有时候像外套一样包裹着我的、至今依然让我牵挂的各种声音,和雨林中的气味、昏暗的黄绿色光线,以及温暖又潮湿的空气。我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包罗万象的生命体的一部分,对一切都那么熟悉,可对新事物依然充满好奇。这种不断能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性,正是我们科学家们对热带雨林的生物感到惊奇的原因。尤其是在潘瓜纳,我们已经在这里做了四十年研究,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另外书中提及她曾被赫尔佐格说动,拍过部记录片 Wings of Hope ,不看电影的我想了半天才意识到这个名字如此熟悉是因为他在我非常喜欢的《游隼》推荐语里出现过。(世界果然是相连的!)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二战期间被送往德国强制劳动的东欧劳工的后代,试图在一片空白中追寻自己的家族史。极度的压抑与黑暗,太过惨痛读的时候我完全是僵直的,没有余力去做情感上的反应。难以想象作者要怎样从这样的追述中走出来。但缓过来我也忍不住想,如果我是她的家人,起码作为她母亲姐姐的家人,我会希望被毫无保留地这样讲述吗?

清晨鱼市与深夜书桌

好想对大陆引进后的这个鸡汤名字翻白眼。台版原名《伪鱼贩指南》,父亲欠下巨额赌债,作者中断学业,接下了家中经营三代的贩鱼生意。写鱼,更写人。随笔集,各篇水准参差不齐,但我愿意给首部作品一些宽容。同为台湾新人作者,《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是中产阶层的优裕闲适,圆融却无趣。这本粗粝,但真实。全本最佳还是写祖父的『弓鱼』一篇,尖锐到足以隔空刺痛读者。(但鱼贩备孕的故事就不必讲了吧!真的全无兴趣!)

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

Rhinopithecus bieti 作者拍下的极为罕见的野外环境中滇金丝猴一家的照片。

书写得不够好,胜在题材和主人公的经历。目前豆瓣评分高达 8.9,我猜不少人和我一样是出于鼓励心态多给了星星。口述肖林,执笔王蕾。昂翁此称(汉名肖林)的个人过往,也是中国滇金丝猴从无到有的保护历史,无论如何有这样一份记录都极为难得。

对口述人无法苛求更多,而对材料的选取和组织则考验执笔人功力——很显然不够。看得出写作者想将肖林的民族传统、宗教信仰和动物保护工作相结合,可是叙述不尽人意,还有许多完全累赘的细节。比方说肖林进藏途中碰上漂亮女孩求搭车他拒绝这种桥段有什么存在必要?但抛开这些,肖林 30 多年和白马雪山兜兜转转的牵绊,保护区巡护、野外考察、社区工作、对宗教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这些都是极其精彩的故事。对国内自然保护组织稍有了解的人也会在这本书里见到许多熟悉的名字。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故事被挖掘被讲述。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一个美国青年的上海 18 年。

是好看的,但有种苦涩的底色在,这让我回想起来有点伤心。

豆瓣短评说“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确实非常精准。读何伟笔下的中国,我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局外人。而这本作者和上海的距离贴近得多,自我也暴露得多。“外国人”这个标签反倒不那么重要,那种在他乡生活的漂泊感是共通的。

但也有一些不同寻常。作者一无所知地来到中国,却在数十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家族曾经和中国有过多么深的渊源。他妈妈在北京街头,会用普通话数出“一、二、三、四”——那是小时候她的父亲逗她玩时教给她的。他的外祖父的兄弟姐妹们聚会,不想让家中小辈们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会把语言切换成中文。看他去探寻家族史,百年时光就这样倏忽而过。我也从来未曾预料到,能在这本书里从另一个视角看到“八国联军”事件始末。

也看他写外国人的“一年一检”,写外国人的逐渐消失,写“中国为什么需要外国人”,再联想起荒谬的过去三年,我只有止不住的叹息。

学点科学

医学科普:读库《医学大神》系列,十四本都很好看!

演化史:《地球生命小史》、《47 种生物讲述的地球生命故事》。

天气:《天气的秘密》。

女人的事

读了非常多女作家的书,有随笔、回忆录、小说以及科普。我其实读书时并不会特意关注作者性别,只能说有些男作者写的东西实在是不堪入目让人无法容忍。罗列一下觉得还不错或者比较有意思的,排名不分先后。

  • 暮色将尽
  • 痛快的日子
  • 东京八平米
  •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
  • 被遗弃的日子
  • 明亮的夜晚
  • 白发阿娥与其他
  • 性别攸关
  • Consent: A Memoir
  • 她的空难和她
  • 寻味东西
  • 记一忘三二
  • 阿勒泰的角落

年度最讨厌

天真的人类学家

太差了。但评分实在太高我就顶着“到底有什么地方好笑”的倔强疑问硬是看完了第一部。可以下结论,烂到家了!除了偏见、刻板印象、凝视和猎奇,我真的不知道它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哦,好笑,确实有,作者被他以为是牙医其实是牙医的修理工的人二话不说拔掉了两颗门牙,我笑了,幸灾乐祸哈哈大笑,活该!

整本书充满了 ego 撑破宇宙的白男的自我关注,谁关心你如何过海关买机票骗经费?用一种刻意的戏谑轻佻描述田野调查。把偏见当有趣,用无知当借口。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白男 stand-up comedian 站在台上大讲种族和女性笑话,还自以为幽默风趣得不得了。

动辄称人“老女人” 、“胖女人”,关注点都在下三路,故意迎合市场的猎奇心理,讲的都是什么割礼、睾丸、性交。我全程都在不停地批注 “???”,对作者的态度极其不满。

简单举个例:

唯有这种时候我才觉得多瓦悠人可怜,认为他们的生活形态的确不如西方人。除此之外,他们享受自由以及啤酒、女人带来的感官满足,自觉富足与自尊。

作者如此自然地把多瓦悠女人剔除开外,似乎多瓦悠人就只是多瓦悠男人组成的。

这种书顶着 “人类学” 的名头真是这个学科的耻辱。我要是该学科专业人士会想暗杀作者好吗!

听客溪的朝圣

宣传语是:当代自然写作典范,更胜 XX(一堆自然文学名作)一筹!

而我没读完,非常生气。

坦白说吧,我不能容忍还有当代作家是一神教的忠贞信徒并且傲慢地认为世界是她的“神”的造物。承认作者有一些非常精妙的句子和非常准确的观察,可不时出现的对上帝的赞颂,这种精神污染我无法忍受。自然万物不是你对你的天父献赞歌的工具。我只想竖中指并对作者说,FUCK YOUR GOD。

Comments